從秘魯找廣東文化

景點

2017-07-25
分享

從秘魯找廣東文化

大概在半年前,我到了秘魯旅行,這個位於地球另一端的地方,有着其獨特的人文風情,當中尤以印加文化最為人熟悉。甫抵秘魯,友人就建議要一祭五臟腑,畢竟港人對秘魯的迷思都總離不開「草泥馬」。正當我們走上大街打算找草泥馬肉的時候,我們才驚覺正宗秘魯菜竟是「廣東中菜」!

大街上的餐館中,幾乎佔一半席位的都是中餐館,餐館門外寫上「Chifa」,是「吃飯」的譯音。翻查資料,原來秘魯早於一百七十年前就已深受中國飲食文化影響,而廣東文化更植根於當地的生活日常。秘魯不但有超過三千間的中式餐館,就連部分的食物讀音亦與粵語的完全相同。當地人會稱薑為「Kion」,而非鄰近南美國家使用的「Jengibre」;至於豉油則會稱為「Sillao」,而非「salsa de soja」(Soy Sauce);炒飯亦然,當地人會稱之為「chaufan」,而不是「arroz frito」(Fried Rice)。在秘魯,這種「粵式西文」亦順理成章地取締了部分的「南美西文」。

img_3313

在當地的中菜館,不時會看到「曬薑」的場面。

原來中秘文化的交集是源於十九世紀末的華裔移民史,當時拉丁美洲廢除黑奴買賣制度,驅使大量華工湧入秘魯。當時的秘魯亦與舊金山齊名,是華工另一個熱門落腳點。這群秘魯華人大都來自香港和澳門,後來則以廣東為主,他們的出現也是秘魯廣東文化的始源。

img_3607

秘魯中菜,圖為錦滷餛飩伴炒飯,加一碗餛飩湯。盛惠$30港幣。

秘魯的中菜有着一種陌生的熟悉感,它不但展示出中秘兩國文化上的熏陶,更是當年華工史遺留下來的痕跡。我倆把炒飯吃完後便繼續上路,也許在那遙遠的地方,這個中秘「混血兒」便是我們思鄉時的必備良藥。

 

文:Priscilla

 

參考資料:

Chinese Influence – http://taste-of-peru.com/peruvian_culture/chinese.php

Commander in Chifa: Chinese Cuisine and Culture in Peru – http://www.lan.com/onlyinsouthamerica/commander-chifa-chinese-cuisine-culture-peru/

Five Foods: Exploring Fusion in Peruvian Cuisine – http://www.piscotrail.com/2012/01/13/food/five-foods-exploring-fusion-in-peruvian-cuisine/